2024年7月22日 星期一

北后寺抄經偶拾


    去年參訪台中菩薩寺,見頂樓設有抄經場地,清幽簡淨,不禁懷想起先父晚年在家修行、虔敬抄經的身影,一時竟動了入內抄經的念頭,但旅程倉促,只得作罷。

 

    所幸近年成為網紅的北后寺離家不遠,可常去走動,某日發現寺內新落成「寫經堂」,無須預約即可於寺方所定時間入內抄經,欣喜至極。

 

    612日午後,我由志工師姊招呼引導,進兩道拉門,初入寫經堂。堂中擺設數組短几矮椅,有冷暖空調,左右兩牆皆設大片玻璃格子窗,採光極佳,正面牆上懸一長條橫幅,畫著諸佛及菩薩法會圖像,設色古雅,有祥瑞氣。寺方提供「心經」「大悲咒」兩款描紅,抄經不限時,可選毛筆或金色簽字筆書寫,並奉茶一大海以潤喉提神。抄完經,若想再飲茶閒坐,可開拉門至側面另一空間奉茶,室內布置極講究,設一櫥一櫃,擺放茶壺茶碗等物,井然有序,几上蘭花與牆面字畫相互映襯出清新雅潔的氣息,又有數個精美窗花供外眺,遠山近樹與佛像遊客都影影綽綽,如虛似幻。這空間曾是個簡樸的鋼構佛堂,乃泥塑大佛由礁溪移奉員山的暫駐之所,我和家人於2013年曾來此參拜祝禱。如今大佛已安奉於精心建構的莊嚴大殿內,北后寺也因新舊兩區脫俗出塵的景觀設計而聲名大噪。

 

    此地的抄經處所,為信眾設想之周到,堪稱一絕。炎炎夏日,有涼風可吹,有清茶可飲,有紙有筆,窗明几淨,夫復何求?堂屋雖小而靜穆清雅,入內抄經的旅人都是懷著虔誠信念而來,一下筆即專心凝神,再不他顧,窗外偶有遊客或喧嘩閒聊或圍觀打趣,也只如清風一陣,令人莞爾。描紅抄經有一妙處,可更集聚心神於筆畫點捺間,也更能專注揣摩佛經奧義,竟至忘懷得失,無喜無憂,或許,「反璞歸真」就是如此況味?「諸法空相」就是如此境界?

 

    我第一次到北后寺抄經是獨自前往,抄完心經,遊人漸散,日已將暮,斜影更添寺院空靈韻致。615日近午,我第二次入寫經堂,老公在堂側奉茶空間閒坐作陪。我抄大悲咒,一口氣寫四百多字,對退化性關節炎已變形的手與老花白內障的眼是一挑戰,抄畢卻覺神清氣朗。志工師姊見我走出寫經堂,好意趨前添茶,力邀愚夫婦再淨心多坐會兒,未料就此開展了一場奇緣偶遇。沒多久,北后寺住持演一法師引導數位信眾入內品茶閒談。我們廁身其間,因此得聞北后寺興革的曲折與「點亮金泉寺」等秘辛。

 

    當日閒坐場域,演一法師雅稱為「大佛的故居」,繼而侃侃憶述:移奉泥塑大佛,由礁溪妙釋寺至員山北后寺歷程。此番輾轉,起因於法師不忍見大佛遭拆毀厄運,於是亟力搶救;後緣於千人同心恭迎,終有安奉大殿的莊嚴今貌;而佛的度眾慈悲心,也從此得以布續延展。此空間於短短數年間,竟已經歷多次地貌與建物的變遷,依稀彷彿,有諸多佛法真諦隱匿又浮顯於其中,頗堪深究感悟。

 

    因此試作「大佛的故居」一詩,也算是抄經偶拾。

 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

 

  〈大佛的故居〉

 

泥塑大佛  落難

因一念慈悲  流浪

從礁溪  到員山

 

暫駐  鋼構簡淨佛堂

緣千人戮力同心  恭迎

長奉  精築莊嚴大殿

 

大佛的故居

示現  無常是常

是度化眾生的筏  是指月為喻的指

 

諸相非相

佛自在  於天地間

佛無故居


北后寺新落成的奉茶空間(右)與寫經堂(左)

今奉茶空間原為一鋼構佛堂,泥塑大佛曾暫奉於此

2013年暫奉於鋼構佛堂的泥塑大佛

寫經堂內(局部)及外眺景觀



寫經堂側面小窗外望















寫經堂與奉茶空間相連

奉茶空間



由此拉門,左進寫經堂,右進奉茶空間(大佛的故居)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