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公在這排低矮老屋最左間出生,後搬到最右間度過童年 |
這天,我們決議全家搭乘台鐵區間車,回溯老公的童年時光流域。老公在搖搖晃晃的車廂裡,一路喋喋數說著記憶版圖浮現的悲歡碎屑,好似撿拾著曾經深怕迷路而灑落作印記的小黑豆,滿懷悸動,強烈渴望尋回那最初的安身之所,眉宇神色卻又有點近鄉情怯。
從宜蘭到蘇澳,不過二十幾公里的距離,我們很快就抵達滿布老公記憶印痕的生命源頭。經常掛在老公嘴邊的蘇澳街巷風景,相隔二十多年後,終於又出現在我們全家人的眼底。尋根,是心頭最彎彎繞繞、崎嶇顛簸的遠方,是最難啟程也最難道別的行旅吧。
尋找阿里史冷泉所在,是這天最主要任務。老公當然熟門熟路,權充起熱情的導遊;我和兒女們卻滿眼新奇,包括矗立在整排矮攤的路口那一棵年逾百歲、穿越鐵皮屋頂、倚牆伸展冬末枯枝、準備迎向來春繁茂的粗壯苦楝,大老遠就吸引我們指點議論。原來這獨特「路標」也是尋根旅的一顆黑豆啊!
四十多年前,老公曾帶我造訪住在阿里史冷泉旁的阿祖和阿姨,當時我們才交往不久,後來阿姨成為我們婚禮上的現成媒人婆。那附近的「七星嶺」,當地人稱為「蝙蝠山」,形狀逼真,振翅欲飛的兩翼和頭頸,翠綠成天際的一隅,令我記憶鮮明,這一趟尋根旅,我得意指著山頭向孩子們介紹,老公不禁感慨冒出一句:「『青山依舊在』啊,只是……!」接續的是四周一片靜默岑寂。
我猶記得初訪冷泉時,整條阿里史溪流經之處,兩岸芳草鮮美,竹林雜樹成叢遮蔭。岸邊人家堆砌板岩作前院矮牆,平鋪石塊成階,在戶前的溪流洗衣洗菜,空氣中,飄盪著淡淡的硫磺味。路旁另有簡陋澡堂供大眾男女分室洗浴,在地人慣說:「欲去磺水堀仔洗磺水。」當時正值炎夏,我赤腳浸入溪流,一股沁寒冷冽直鑽心頭,漸漸又覺涼爽適中,舒暢至極!細看那溪水,不但清澈見底,還約略分成兩股:較遠處,與平常水流無異,偶有魚蝦游動;近身處,不斷有細小氣泡自水底冒出,增添涼意與趣味,卻不見其他生物靠近。後來才知,早在日治時期,就有日人利用冷泉飽含二氧化碳的特性,研發製造出「彈珠汽水」,飲用前,必須將瓶口一顆晶瑩剔透的玻璃彈珠壓入瓶頸,引發瓶內的汽水忽地冒泡上湧,這本土式的「香檳」,俗稱「納姆內」,瓶身小巧,造價略高,在大眾普遍節儉的年代,是炫目的喜慶奢侈品,也是廣受孩童歡迎的歡樂記憶,後來被新興的五花八門飲料覆蓋,銷聲匿跡了一陣,最近幾年又成為文創復刻的對象。至於魚蝦為何不愛游入冷泉?因為魚蝦天生喜愛含氧高的水域,冷泉裡的二氧化碳含量高,有時還會導致蛙類或昆蟲昏死,一度被誤解為冷泉有毒呢!
冷泉後來經政府採觀光旅遊思維加以整治,早在兒女們童稚時期回來探訪阿祖那年,就已失去原始自然的風貌。如今兒女們都已步入壯年,冷泉景觀及措施更加丕變,原本的田園地貌已消失殆盡,路旁還多了一幢龐然高聳的「瓏山林蘇澳冷熱泉度假飯店」。附近曾有個小丘,是老公和幼時玩伴最愛的遊樂場,如今竟似歷經愚公移山般不見蹤影,替換成櫛次鱗比的住家與商店,整個蘇澳鎮也增築了數條老公陌生的街道。
眼前的阿里史溪已大部分被加蓋,闢成供人車往來的寬敞道路,冷泉被規範在小小區塊裡露頭,用古意盎然的紅磚砌圍出洗衣區、大眾泡腳戲水區和男女分隔的裸湯屋。
老公說,路口原有個一般水質的古井,他和大哥在小時候曾多次用繩懸垂桶子入井,打水提回,倒入大缸中,即可家用,如今井口已被水泥封閉。那時,當地沒有自來水,有些人家用幫浦或抽水馬達接地下水,「過沙漏」後才能家用。我問「沙漏」是甚麼,老公說,就是一個磚砌的裝置,裡面放一層沙一層棕櫚一層木炭一層石頭,將地下水接去過濾。至於冷泉,只有小孩子會好奇偷偷飲用,喝起來舌頭刺刺的感覺,像無糖汽水似的,通常沒有人會拿去煮飯菜,卻被加入其他食材,製成「蘇澳羊羹」「冷泉麵」等地方特產。
目前阿里史冷泉可逛遊的範圍不過百來公尺,兩旁風情迥異:右邊殘破零落著老屋,有的坍塌有的尚有人住;左邊新潮光鮮著大飯店,矗立十幾層樓遮蔽了半邊天。老公帶領兒女走向老屋,滔滔說起故人舊事,走走停停,百公尺費時幾十分鐘。
禁不起冷泉的召喚,我和老公踅回大眾池泡腳,重溫泡冷泉的況味。初春微寒,冷泉不似印象中的冰沁,很快就回暖,果真如傳言所說的「冬暖夏涼」呀,原來冷泉是四季恆溫在攝氏22度!水質依然如往昔般清澈,可清楚看見池底鋪滿鵝卵石,大大小小的氣泡,由下往上,不定時地,從四面湧現,有些水泡還躍出水面,來個迴旋舞。熟悉的硫磺味飄散空中,回憶也隨著更加明晰。
在冷泉區盤桓許久,我們又走向一排老屋,有棵枝葉繁茂的榕樹,掩映著一間整頓得清靜古樸的「美得冒泡」咖啡小店,門前標誌「蘭陽老屋新生命」。老公忽然指著整排最末間說:「我就是在那裏出生的。後來搬到最右邊那間。」說著,他就走向最右間,在碎裂的窗口張望了一陣,回過頭來,露出百味雜陳的表情,那是兒女們曾見過面的阿祖的老家,也是老公寄存著滿滿童年回憶的小屋,更是家族分裂、從此浪居近半個蘇澳鎮的起點。如今長輩們一個個故去,窗內無桌無床無屋頂,透著天光,只見鄰家伸展過來的榕樹枝葉和滿地姑婆芋!
為了緩和凝重的心緒,我們走進「美得冒泡」。年輕的女店長笑問我們從哪來,老公說:「我小時候就住隔壁的隔壁!」雙方開啟了興味十足的話匣子,女店長說:「啊真的呀!這間以前是我嬸婆家……」這不正是千多年前「少小離家老大回,鄉音無改鬢毛衰,兒童相見不相識,笑問客從何處來」的再現?人生的風景,古今相似,引人低迴!
店內有幾張放大的泛黃老照片,老公仔細來回端詳,說那高架在溪流上的狹窄無扶手的石板橋是他兒時的夢魘;說冷泉橋旁的「大井頭」浣衣場平台上方,曾裝置七仙女的塑像,歷經多年,已遭拆除;說蘇澳冷泉的整治,除了阿里史冷泉,還有一處是蘇澳冷泉公園,那裏雖把景觀修建得美輪美奐,卻用水泥圍築過度,曾把冷泉堵封得不再冒泡,近幾年好不容易才成功再造泉脈……原來,離鄉多年的老公,對蘇澳的一動一靜都時時刻刻關注著呀!這一日在「美得冒泡」,老公離席流連老照片的時間居多,美飲當前,大概飲不知味。
回程,我們特意路過「大井頭」,果然七仙女已不在,也不見浣衣人。這趟尋根旅,頗多失落感傷,但全家相陪,一路也註印下不少歡樂足跡,豐富精彩了記憶版圖。往昔的一草一木,或許夢裡仍可清晰相見……
阿里史冷泉洗衣區 |
四處冒泡的冷泉 |
阿里史冷泉大眾泡腳戲水區 |
阿里史冷泉男女分隔裸湯屋 |
高聳的瓏山林蘇澳冷熱泉度假飯店 |
老公寄存滿滿童年回憶的小屋(現況) |
美得冒泡 |
納姆內(彈珠汽水) |
穿越鐵皮屋頂矗立的苦楝 |
大井頭(昔為浣衣場) |
冷泉公園 |
蘇澳火車站 |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